共以下 1 个回答

  • 范师傅 普通 2022年 10月 18日 下午5:28

    1. 上课认真听讲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很多同学都笃信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上课认真听讲是最重要和高效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实验表明,单纯地听讲是知识留存最低的方式,听讲两周后,知识留存率仅仅只有 5%。这个结果并不是让你从此开始不听讲,而是告诉你,你需要从现在开始转变你对学习的固有印象!
    2. 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人
    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别人用起来风生水起的方法,到了自己这里可能并不好用。很多人一开始踌躇满志地尝试一些方法,却无奈发现效果欠佳,于是得出还是自己「天赋不够,智力欠佳」的结论。这就是高效学习法的第二个误区——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人。
    人有千面,每个人性格,智力偏向性,甚至自身的学习习惯都有所差异,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人。寄希望于一种神乎其神的方法可以改变你的学习那一定是吃人说梦。
    3. 高效学习法一旦掌握,立刻鸟枪换炮
    第三个误区,是大家对于「方法学」太追求立竿见影。我带过几年的大四考研同学。一开始我尝试给他们传授一些高效的复习学习方法,但是过了几天再看大家反馈,发现能够继续坚持的寥寥无几。我很失望的找大家聊天,想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结果很多同学都说,尽管听我讲完方法觉得似乎很厉害,但自己用了几次,发现效果不明显,而且与自己之前的学习方法大相径庭很不习惯,于是又回到了老方法当中。
    高效的学习法是一种学习和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一旦习得,还有养成的路要走。哪怕养成,也还要时间发酵,才能看到效果。所有吹嘘某某方法「立竿见影」的都是无稽之谈。如果真的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方法,相信一定瞒不住大家,你的老师早就告诉你了。
    透视高效学习法的内核
    到底有没有一种高效学习法是真实有效的,而且适合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呢?
    确实有,那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高效学习法。
    在我为你量身定制学习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高效学习的内核。
    1. 高效学习的内核
    当我在经历了漫长的学校学习时光,某一天再一次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试图找到出现在我身边过的那群「学霸」和其他人差异的时候,费曼学习法给了我答案。
    虽然每个「学霸」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内核。我试图归纳总结这种内核时发现,高效学习的内核,其实就是流传甚广的「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如果你搜索一下「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你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很多人都会说,叫做「费曼学习法」。
    其实,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学习某些知识,再把这个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如果对方不懂,就去查看问题出在哪,回去再学习,再讲述,直到对方学懂为止。传说大科学家费曼就是用这种方法,24 岁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且同年成为曼哈顿计划举足轻重的大佬。
    费曼学习法确实是有效的,网上的文章并没有夸张。前几年我自己带了一群本科生做过这样的测试,让他们读一些并未接触过的文献,然后进行一次汇报和讲述。与单纯自己读文献学习相比,做了汇报的同学学习的效果更好,对文献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和扎实。
    但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费曼学习法应用起来确实没有那么轻描淡写的容易。首先,你自己很难确定对方是否「学会了,学懂了」。其次,大部分人很难找到一个良好的听众和「学生」,去给他讲述,听到反馈。
    所以,虽然费曼学习法有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实践。
    但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却一次又一次在我遇到过的学霸同学身上出现。
    它的精髓,其实就是——通过知识输出,来学习。
    2. 通过输入来学习,是违反大脑天性的
    虽然看起来通过输入知识来学习天经地义,但这并不符合大脑的生理基础。原因很简单,每一天,每一刻,你的大脑都在不停地接收外界的输入。你听的课,看的书,甚至眼前闪过的花花草草, 耳边听到的八卦消息,全都在一股脑地向你的大脑灌输信息。为了不至于让大脑「超频」,大脑不得不拿出自我保护措施,那就是「过滤」和「遗忘」。过滤掉绝大多数输入的信息,然后很快又遗忘了很多好不容易输入的东西。
    所以,通过输入来学习,实际是违反大脑天性的。你的脑袋会自然而然地不断遗忘,让你的学习事倍功半。
    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输出。通过输出,让大脑中亿万相关联的神经元调动起来,这样知识才能更加牢靠地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输出是带有目的性的思维活动,这种目的性,会让大脑有着格外强烈的反馈。
    如果你不确信这一点,那么你可以立刻做一个小实验。拿起你手中的笔,看一会,试着记住这支笔的所有细节。半个小时后,你可以尝试把这支笔画在纸上,看看你还能还原多少细节。然后,做一个对比试验,你继续看一支笔(可以换一只),边看边把笔的所以细节画下来,半个小时后,你再画一次,看看这次还原了多少细节。
    也许做完这个实验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哪怕用了同样长的时间观察你手中的笔,自己动笔画一遍会比单纯的观察记得牢靠得多。
    这就是「输出」的力量。
    3. 学霸高效学习的秘密
    我和许多「学霸」同学聊过学习方法的问题,虽然他们各自方法都有不同,但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反复地进行知识的提取与输出。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过一个风靡世界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实验室的科学家让人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一个内容,然后在两周后检验这些人还能记住多少,根据知识留存比例的多寡绘制了这样一座学习方法金字塔:

    我们一般的学习过程其实主要是通过阅读输入,反复阅读反复输入。就像我在上一节说的,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天经地义,但这个过程是低效,易发生错漏的。
    很多同学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发现某个知识点明明感觉有印象,却就是想不起来,或者想起来不全面。
    这就是因为单纯的输入,并不能让你掌握好某项知识。只有输出,才能让你对知识掌握得更好,更牢固。美国科学家们在这个研究里,把不同的学习方法大致分成了两类:被动式和主动式。结果很显然,主动式学习方法的效率要远超被动式。其实,这里所有的主动式学习法,本质就上一节说的那两个字——「输出」。
    比如处于金字塔底端(效率最高)的费曼学习法,用「给他人讲述这个知识」来进行知识的输出。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输出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比如还有人提出「检索式」的学习法,效率同样很高。检索式学习法的核心观点就是说「做题」要比「读书」学习得更快也更好,因为做题时是对知识进行检索,而看书则是简单的灌输。
    大家最常见应用检索式学习法的例子就是考试。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考试中做过的题目,可能很久都记忆犹新。这不仅是因为你更加重视考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考试时进行了高强度的「知识提取」。你不断地回忆书中的内容,回忆之前做过的习题,回忆所有你觉得和这道题目相关的东西。这种高强度的回忆,要比日常做题对知识的回忆更加深入和广博,所以知识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同样,金字塔里包含的实践、讨论以及演示都是进行知识输出的方式。
    把握了高效学习法的内核,其实下一步就可以构建独属于你的高效学习法了。

    0 赞同 0 条回复

# 回答此问题

后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