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队篇
1、如何组建队伍 对于大多数的竞赛er来说,参加比赛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获奖,对于数学建模这样一个需要团队配合的比赛来说,队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数学建模竞赛的比赛形式,是要求1-3人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最终提交一篇包含思路、模型、求解过程和结论的完整论文。
简单来说,要想顺利完成数学建模,一般需要三种能力,分别是:构建模型、计算机编程、论文写作。而这三种能力所对应的专业学院大家应该就清楚了,最直接的就是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或文法学院(偏文科学院)。 二、练习篇
1、如何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团队的默契度以及提高数学建模的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模拟赛进行赛前训练,例如可以通过参加小美赛或者团队自行组织相关模拟赛进行练习。与普通科技论文相比,竞赛论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时间非常短。普通科技论文的创作周期至少是以周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则是以月计甚至以年计。而竞赛总共只有3、4天,要在这几天内完成分析、建模、求解、检验和写作整个全过程,留给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最多2天。如果赛前不进行严格控制时间的模拟赛,缺乏经验的参赛队伍很可能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和进度而无法完成论文。而且在竞赛期间,队员们的压力普遍较大,三个人是否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是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非常需要通过练习进行不断磨合和适应。
2、如何阅读获奖论文
好的厨师首先是美食家。如果无法鉴别论文的优劣,很难说可以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对于竞赛论文而言,好论文主要还是指模型和整体方案好,语言文字方面只要通顺流畅即可。在练习写好论文之前,先学会阅读和评价论文。然而,数学建模竞赛的论文一般篇幅很长,例如美赛,几乎都是长达20页左右的全英文论文,对于大多数小伙伴,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比赛的小白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看文章的过程枯燥且成效甚微而放弃。岛主的建议是,在阅读之前看论文,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学习论文整体框架,那就不必拘泥于细节,可以选择快速浏览论文,提高阅读的整体感,主要看论文排版的亮点,这样每天可以看10+篇;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想学习可视化图表,则可以选一些获奖论文,略过内容只看图表,将认为好看的图表都保存下来,然后用软件模仿绘图,然后加上自己的元素;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解题和建模,则需要把题目和问题分析、模型建立的部分彻底弄懂,知道论文思路和自己的思路的差距,再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
总之,岛主建议,看论文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文章的方法,如果只是泛泛地阅读,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则看了几乎等于没看。
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学术论文也就是最终呈现的作品,因此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干得再好,表达得不好,因为如果评审专家通过论文get不到你的好,最终还是全白搭。总的来讲,写作的同学需要对解题逻辑把握清晰,有准确表达、图文并茂的能力。写作水平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提高,在赛前就应尽早开始准备,最好与模拟赛结合,同时提高建模能力。
关于竞赛论文写作的一般知识,可以阅读《正确写作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 一书。除此之外,竞赛论文写不好,是英文表达能力不够,还是不了解竞赛对论文的具体要求,这是在备战阶段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岛主建议各位同学,在赛前要先要对自身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美赛为例,总体上学习美赛论文的写作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通过用中文写论文,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了解科技论文这一特殊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并掌握其写作方法。通常,这部分任务在参加全国赛等国内竞赛时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阶段,是考虑如何用英文写。在这个环节,因为已经有了中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基础,因此除了克服英文表达的困难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英文科技论文自身的要求,以及语言方面的特点。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最好的队伍就应该有这三个学院的同学。然而,现实中却很难组建一支这种队伍,因为大部分小白是低年级的同学,可能连本学院认识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其他学院的呢。那怎么办呢?对于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的小白而言,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老师推荐,可以是高数老师或比赛的指导老师。 岛主的建议是先找高数老师(你懂的),因为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高数老师,而高数老师一般是数学(理)学院的老师。而在一般情况下,数院的老师和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会特别熟悉,这样推荐的话就会比较容易。另外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比赛的指导老师帮忙去找队友,因为指导老师的人脉更广,平时接触到的优秀同学也更多,而且更轻松地寻找到各个学院的“尖子生”。 除了找老师推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当然有!如果你是经管学院的学生,就算找不到计算机学院的也没事,因为经管学院有个专业叫电子商务,这个专业除了学经济和管理之外,还会学编程相关的知识,这样就有了基本具备两种能力的同学。而不光是经管学院,其他学院可能也会有这么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我想无论你是哪个学院的,至少会占到了三个能力中的一个,剩下的两个队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基本上都可以找到。 另外,岛主想说的就是,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大概率很难从一开始就能组好一个队,如果发现组建的队伍不满意的话,可以凭借着你有参加建模的经验,再去找其他跟你相似的队友,因为至少参加过数学建模,即便是没有获奖,也会有点底气。参加了两三次之后,基本上队伍就可以组建起来了。 岛主建议,各位保研er要尽早开始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从一开始就找到几位踏实靠谱的队友,大家一起努力升级打怪,到后面拿大奖就指日可待啦。 2、组队的注意事项 (1)队员的专业搭配 岛主认为,没有绝对合适的专业,只有相对合适的队友。其实数学建模的队员也不一定是非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出身不可,真正重要的是你个人本身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如果各位保研er是经管专业出身,那么应用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派上用场。在建模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基础或良好以上的掌握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模型。队友其实主要是要靠谱,坚持有恒心,有自学的耐心与参赛的热情,不会轻易半途而废。 (2)团队合作是关键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不是在说我们参赛的队员都是臭皮匠,但也是在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数学建模比赛的时间一般很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好一篇竞赛论文,除非你是超级大神,经验丰富、天赋异禀的那种,这三天基本要争分夺秒,最后一天晚上还有肝论文熬夜的可能性。如此高强度的连续工作,但凡一个人中途宕机,对团队的副作用都是巨大的。所以岛主认为,在比赛中一定要注意随时沟通,尽量不要出现独揽全局、一意孤行的情况。 3、成员如何进行分工 数学建模竞赛中三个人的职务分为:建模、编程、写作。建模的人一般应该有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思维活跃,并且同时会编程为最佳。写作的人应该思维缜密,语言逻辑性强,要能看懂建模人建立的模型,在理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在理想情况下,三个人应各司其职但又互相配合,使团队效率达到最高。 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对建模、编程和写作的同学各自的期望应该是这样的:建模er首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问题数学化、模型化,简单来说,就是将描述的问题用已经条件和限制条件,求解出目标函数的全局/局部最优解。编程er则需要根据建模人给出的求解模型,通过运用合适的编程软件进行求解得到答案,有时还需要对答案进行检验。写作er则是在根据建模人的模型和编程人的求解结果,通过合适的呈现方式,输出为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 岛主建议是,术业有专攻,有限的备赛时间内最好是三个同学各自主攻一个方向,做好合理的分工,这样比赛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首先准备一些有用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学习。包括近几年国赛和数维杯的优秀论文,还有些数模书籍,比如 《 MATLAB数学建模经典案例实战》,《 MATLAB 与数学建模》《 MATLAB 智能算法 30 个案例分析》等。 ♦️2. 找两个靠谱的队友,并在日常锻炼默契。一定有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强势不代表没有团队精神,在比赛的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做出判断的,一般而言队长需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包括队员到底愿意不愿意学习,愿意不愿意做事,团队间要互相配合,愿意与别人交流讨论。即是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合作,最后的结果我一般是不太看好的。 ♦️3. 早就是优势。这里再强调一遍,这里也是总结了过来人的教训,「大一也可以参加建模」,有人可能觉得,大一的,连微分方程都没整明白,咋参加建模啊?没关系的,建模是重应用,你知道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题目就可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在大一就知道建模是怎么一回事了,大二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去获得一个好成绩。 ♦️4. 多破解优秀论文啊。获奖的总归有获奖的理由。他们的思路清晰,画的图好看,计算方法得当,这些都是你可以学习的。用优秀论文来训练你的思路和能力。
共以下 2 个回答
一、组队篇
1、如何组建队伍
对于大多数的竞赛er来说,参加比赛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获奖,对于数学建模这样一个需要团队配合的比赛来说,队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数学建模竞赛的比赛形式,是要求1-3人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最终提交一篇包含思路、模型、求解过程和结论的完整论文。
简单来说,要想顺利完成数学建模,一般需要三种能力,分别是:构建模型、计算机编程、论文写作。而这三种能力所对应的专业学院大家应该就清楚了,最直接的就是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或文法学院(偏文科学院)。
二、练习篇
1、如何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团队的默契度以及提高数学建模的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模拟赛进行赛前训练,例如可以通过参加小美赛或者团队自行组织相关模拟赛进行练习。与普通科技论文相比,竞赛论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时间非常短。普通科技论文的创作周期至少是以周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则是以月计甚至以年计。而竞赛总共只有3、4天,要在这几天内完成分析、建模、求解、检验和写作整个全过程,留给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最多2天。如果赛前不进行严格控制时间的模拟赛,缺乏经验的参赛队伍很可能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和进度而无法完成论文。而且在竞赛期间,队员们的压力普遍较大,三个人是否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是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非常需要通过练习进行不断磨合和适应。
2、如何阅读获奖论文
好的厨师首先是美食家。如果无法鉴别论文的优劣,很难说可以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对于竞赛论文而言,好论文主要还是指模型和整体方案好,语言文字方面只要通顺流畅即可。在练习写好论文之前,先学会阅读和评价论文。然而,数学建模竞赛的论文一般篇幅很长,例如美赛,几乎都是长达20页左右的全英文论文,对于大多数小伙伴,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比赛的小白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看文章的过程枯燥且成效甚微而放弃。岛主的建议是,在阅读之前看论文,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学习论文整体框架,那就不必拘泥于细节,可以选择快速浏览论文,提高阅读的整体感,主要看论文排版的亮点,这样每天可以看10+篇;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想学习可视化图表,则可以选一些获奖论文,略过内容只看图表,将认为好看的图表都保存下来,然后用软件模仿绘图,然后加上自己的元素;
如果看论文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解题和建模,则需要把题目和问题分析、模型建立的部分彻底弄懂,知道论文思路和自己的思路的差距,再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
总之,岛主建议,看论文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文章的方法,如果只是泛泛地阅读,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则看了几乎等于没看。
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学术论文也就是最终呈现的作品,因此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干得再好,表达得不好,因为如果评审专家通过论文get不到你的好,最终还是全白搭。总的来讲,写作的同学需要对解题逻辑把握清晰,有准确表达、图文并茂的能力。写作水平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提高,在赛前就应尽早开始准备,最好与模拟赛结合,同时提高建模能力。
关于竞赛论文写作的一般知识,可以阅读《正确写作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 一书。除此之外,竞赛论文写不好,是英文表达能力不够,还是不了解竞赛对论文的具体要求,这是在备战阶段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岛主建议各位同学,在赛前要先要对自身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美赛为例,总体上学习美赛论文的写作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通过用中文写论文,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了解科技论文这一特殊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并掌握其写作方法。通常,这部分任务在参加全国赛等国内竞赛时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阶段,是考虑如何用英文写。在这个环节,因为已经有了中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基础,因此除了克服英文表达的困难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英文科技论文自身的要求,以及语言方面的特点。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最好的队伍就应该有这三个学院的同学。然而,现实中却很难组建一支这种队伍,因为大部分小白是低年级的同学,可能连本学院认识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其他学院的呢。那怎么办呢?对于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的小白而言,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老师推荐,可以是高数老师或比赛的指导老师。
岛主的建议是先找高数老师(你懂的),因为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高数老师,而高数老师一般是数学(理)学院的老师。而在一般情况下,数院的老师和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会特别熟悉,这样推荐的话就会比较容易。另外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比赛的指导老师帮忙去找队友,因为指导老师的人脉更广,平时接触到的优秀同学也更多,而且更轻松地寻找到各个学院的“尖子生”。
除了找老师推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当然有!如果你是经管学院的学生,就算找不到计算机学院的也没事,因为经管学院有个专业叫电子商务,这个专业除了学经济和管理之外,还会学编程相关的知识,这样就有了基本具备两种能力的同学。而不光是经管学院,其他学院可能也会有这么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我想无论你是哪个学院的,至少会占到了三个能力中的一个,剩下的两个队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基本上都可以找到。
另外,岛主想说的就是,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大概率很难从一开始就能组好一个队,如果发现组建的队伍不满意的话,可以凭借着你有参加建模的经验,再去找其他跟你相似的队友,因为至少参加过数学建模,即便是没有获奖,也会有点底气。参加了两三次之后,基本上队伍就可以组建起来了。
岛主建议,各位保研er要尽早开始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从一开始就找到几位踏实靠谱的队友,大家一起努力升级打怪,到后面拿大奖就指日可待啦。
2、组队的注意事项
(1)队员的专业搭配
岛主认为,没有绝对合适的专业,只有相对合适的队友。其实数学建模的队员也不一定是非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出身不可,真正重要的是你个人本身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如果各位保研er是经管专业出身,那么应用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派上用场。在建模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基础或良好以上的掌握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模型。队友其实主要是要靠谱,坚持有恒心,有自学的耐心与参赛的热情,不会轻易半途而废。
(2)团队合作是关键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不是在说我们参赛的队员都是臭皮匠,但也是在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数学建模比赛的时间一般很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好一篇竞赛论文,除非你是超级大神,经验丰富、天赋异禀的那种,这三天基本要争分夺秒,最后一天晚上还有肝论文熬夜的可能性。如此高强度的连续工作,但凡一个人中途宕机,对团队的副作用都是巨大的。所以岛主认为,在比赛中一定要注意随时沟通,尽量不要出现独揽全局、一意孤行的情况。
3、成员如何进行分工
数学建模竞赛中三个人的职务分为:建模、编程、写作。建模的人一般应该有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思维活跃,并且同时会编程为最佳。写作的人应该思维缜密,语言逻辑性强,要能看懂建模人建立的模型,在理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在理想情况下,三个人应各司其职但又互相配合,使团队效率达到最高。
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对建模、编程和写作的同学各自的期望应该是这样的:建模er首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问题数学化、模型化,简单来说,就是将描述的问题用已经条件和限制条件,求解出目标函数的全局/局部最优解。编程er则需要根据建模人给出的求解模型,通过运用合适的编程软件进行求解得到答案,有时还需要对答案进行检验。写作er则是在根据建模人的模型和编程人的求解结果,通过合适的呈现方式,输出为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
岛主建议是,术业有专攻,有限的备赛时间内最好是三个同学各自主攻一个方向,做好合理的分工,这样比赛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首先准备一些有用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学习。包括近几年国赛和数维杯的优秀论文,还有些数模书籍,比如 《 MATLAB数学建模经典案例实战》,《 MATLAB 与数学建模》《 MATLAB 智能算法 30 个案例分析》等。
♦️2. 找两个靠谱的队友,并在日常锻炼默契。一定有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强势不代表没有团队精神,在比赛的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做出判断的,一般而言队长需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包括队员到底愿意不愿意学习,愿意不愿意做事,团队间要互相配合,愿意与别人交流讨论。即是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合作,最后的结果我一般是不太看好的。
♦️3. 早就是优势。这里再强调一遍,这里也是总结了过来人的教训,「大一也可以参加建模」,有人可能觉得,大一的,连微分方程都没整明白,咋参加建模啊?没关系的,建模是重应用,你知道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题目就可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在大一就知道建模是怎么一回事了,大二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去获得一个好成绩。
♦️4. 多破解优秀论文啊。获奖的总归有获奖的理由。他们的思路清晰,画的图好看,计算方法得当,这些都是你可以学习的。用优秀论文来训练你的思路和能力。